——固安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的“父子兵”
温建明在蔬菜大棚里展示刚刚采摘的新鲜彩椒。 通讯员门丛硕摄
7月9日,固安县牛驼镇,雨断断续续下了一天。16时,一辆满载新鲜蔬菜的东风货车从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(以下简称“顺斋”)驶出。
正在门口调度运输的副总经理杨茂新拦下车,敲窗提醒:“天儿不好,路上小心!”今年50岁的杨茂新是顺斋的元老,负责组织货源、物流配送工作,司机杨宽是他的儿子。
这辆车的目的地是北京京客隆超市。“顺斋每天有20多个品种的新鲜蔬菜配送至北京70多所大型超市,从蔬菜采摘到摆上货架不超24小时。”说话间,杨茂新接起手机,“下雨摘菜受影响,不过请放心,保证送到!”
顺斋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企业和固安供应京津“菜篮子”的重要生产基地。今年以来,受疫情等因素影响,顺斋的蔬菜供不应求,“过去每天供北京蔬菜100多吨,现在高峰时期直接翻倍,上半年的蔬菜订单总量增了50%!”杨茂新说,蔬菜卖得多,合作社的社员都受益。
过去,杨茂新家靠几亩粮食地过活,辛苦一年挣不了千把块钱。2007年加入顺斋合作社,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,他由一名普通农民逐渐成长为企业管理者,还把学驾驶的儿子杨宽推荐到顺斋,当上一名货运司机,全家收入增长了足有几十倍。
“我年轻的时候自己种过地、进城打过工,但收入低还没保障。儿子如今在家门口就挣上了固定的工资,多亏了政府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好政策!”杨茂新告诉笔者。
因为对合作社发展有信心,不少“父子兵”在顺斋,找到了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今年60岁的温荣章来自北赵各庄村,年轻时就是种植能手,上世纪90年代靠种蔬菜大棚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。然而,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,种子、农资、人工……样样成本都翻番,小面积的零散种植渐失优势。
2011年,老温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,进入顺斋成为一名技术骨干。“过去‘一家一户’没竞争力,现在‘抱团发展’蒸蒸日上!”
顺斋从成立起坚持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不断推动农业经营由分散向适度规模转变,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1.5万亩,与北京京客隆超市、呷哺呷哺餐饮等企业长期合作,年收入1.2亿元以上。
四季温室里,我们见到了正在棚里巡查的大棚主管温建明。他今年35岁,是温荣章的儿子,也是合作社里最年轻的“中层干部”,负责170多个蔬菜大棚的管理,每天为100多名社员派活儿。
棚里新引进的彩椒已开始挂果,翠绿的株叶上方均匀地吊着一根根白绳,保证植株直立生长。“每颗秧子顶多留3、4个杈,这样每个椒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。”温建明告诉我们。
从小跟父亲学种菜的温建明,到了顺斋以后发现,老一辈人的“致富经”不够念了,要随时学习新科技、新理念,“集约化育苗、膜下微滴灌、防虫网、黄蓝板……现代农业的‘门道’太多了!合作社每年组织10余次培训活动,还 专门把国内外的专家请过来手把手教,我对种菜越来越有兴趣!”温建明说。
2014年起,顺斋合作社与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,引进其生物农药。在省农林科学院、德国拜耳公司等技术合作单位专家的指导下,顺斋开展标准化示范区创建,以13个绿色瓜菜品种系列规范为核心,将生产全过程细化为128项标准,保证蔬菜优质安全高效生产。
“过去种地是‘土里刨食’,爱农业、懂技术、善经营才能真正让‘地里生金’!”虽然没有透露具体收入,温建明却笑着告诉我们,他拿的是年薪。
“啥叫小康?一代比一代过得好就是小康!”温建明说,为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他在县城买了楼房,媳妇专职“陪读”。“孩子比我幸福多了!我小的时候,农忙时一家子跟着忙,一放学就要到地里干活。”温建明说。
“农业发展了、农村振兴了,才能留住年轻人!”顺斋合作社理事长张顺斋说,在各级政府的支持扶助下,顺斋合作社逐步成长为集名特优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配送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,正带领着越来越多的“新农民”奔向红火的小康生活。
来源:河北新闻网